2009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2008年预算收支执行中的有关因素,我们编制了2009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并汇总了所属各县(市)编制的地方财政收支预算。
(一)2009年全市汇总预算草案
1、收入预算草案
2009年,全市汇总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38782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4%。其中经常性收入1303311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1%。
2、支出预算草案
2009年,全市汇总当年财政支出预算为1223071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1.3%。其中经常性支出947825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2.4%。法定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教育经常性支出292937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2.6%;科学技术经常性支出47472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2.9% ;农林水事务经常性支出75879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2.9%。
3、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9年全市当年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为1220571万元,加上调入资金共1223071万元,相应安排支出预算,当年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二)2009年市本级预算草案
1、收入预算草案
2009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拟安排46126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0%。其中:经常性收入46126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0%。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考虑:
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困难,经济增长形势严峻,给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很大难度。二是增值税转型和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下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成为财政收入减收的重要因素。三是受土地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相关税费收入增长难以预测,尤其是房地产业仍将成为营业税增长的最不确定因素。四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暂停或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成为财政收入减收的又一因素。
基于以上因素考虑,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税收收入安排43506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5%。其中:
①增值税(25%部分)收入884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0%;
②营业税收入1328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3.5%;
③企业所得税(40%部分)收入483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6%;
④个人所得税(40%部分)收入2432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6.2%;
⑤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2338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3.2%;
⑥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车船税等5项地方税收收入6686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27.9%;
⑦耕地占用税收入160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8.3%;
⑧契税收入350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4.2%;
(2)非税收入安排262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2.5%。其中:
①专项收入1535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5.1%。其中:排污费收入48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5.7%;水资源费收入11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1%;教育费附加收入945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3.7%;公路运输管理费按照燃油税改革要求,从2009年开始停止征收。
②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785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26.5%。
③罚没收入215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0.4%。
④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退库19500万元,与上年执行数持平。
⑤其他收入100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3.6%。
2、支出预算草案
2009年根据收入预算测算市本级地方可用财力为394450万元,加上调入资金,拟安排当年财政支出预算39695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5.5%,比上年调整预算数增长6.2%,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296922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4.0%,比上年调整预算数增长5.8%。
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在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和“三个法定增长”的前提下,2009年的财政支出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创业创新”、“保稳促调”和“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求;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三是更加关注民生投入,重点保障确定的民生项目支出;四是支持四川地震灾后对口援建,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消费性支出。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预算79293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6569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4.5%。主要用于保障政府提供一般公共服务的需要。
(2)公共安全支出预算39507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32804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1%。主要用于保障公检法司日常支出和办案经费需要。
(3)教育法定支出预算79992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77512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5.1%,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预算增幅7.1个百分点。
(4)科学技术支出预算15862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13262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9.0%,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预算增幅11.0个百分点。主要用于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5)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预算10985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593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7%。主要用于普及群众文化和群众体育、开展体育竞赛,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24032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13172万元, 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4.1%。主要用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疾人事业和城乡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7)医疗卫生支出预算22889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11489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2.8%。主要用于医疗卫生管理、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农村卫生等方面的支出。
(8)环境保护支出预算9716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5116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2%。主要用于环境检测和监察、环保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支出。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预算55063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29063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5%。主要用于城乡社区规划、公共设施维护和日常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10)农林水事务支出预算20565万元,其中:经常性支出预算19065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4.3%,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预算增幅6.3个百分点。主要用于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以后对区的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支出需要。
3、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完成2009年收入预算指标,市本级财政可用资金为394450万元,加上调入资金共396950万元,全额安排各项支出,当年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三)2009年全市及市本级政府性基金计划草案
2009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拟安排142341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4.7%。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拟安排46305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1.7%。按照基金计划列收列支的安排原则,拟安排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42341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0.6%。其中拟安排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46305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4%。具体情况见《嘉兴市2008年政府性基金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政府性基金计划(草案)》。
2009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是积极并稳妥的,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三、完成2009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2009年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一年,做好2009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非常。我们将以“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障收支与平衡”作为2009年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认真处理好保障收入与稳定经济、改善民生与扶持经济、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依法行政与创新创业等五个关系,融其为一体,相互作用,互为促进,抓到实处。
(一)创新财税扶持政策,推动经济较快发展。
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整合各项财政性专项资金,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优化配置,支持做好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宣传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基地、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等发展。以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其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依托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二)完善财税管理措施,健全收入增长机制。
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新税制实施,认真研究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植和涵养新财源。坚持在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落实各项征管措施,保持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完善税源监控办法,加强税收预测预警分析,及时做好组织收入应对预案,防范组织收入大起大落。切实规范税费征管,加强分税种、分行业、分层次税源管理,开展行业税负分析,努力实现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税收服务,加大财税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依法用足、用好财税政策,发挥财税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以经济结构优化带动税收收入结构优化,增强地方可用财力。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减轻企业负担。
(三)整合优化财政资源,切实保障社会民生。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严格控制行政成本,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严格强化预算约束,保证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支出需要。预算安排实行公用经费继续压缩5%,经常性专项经费、会议经费、接待经费“零增长”,公务用车购置冻结一年,出国经费支出压缩20%。加大对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公共领域的财政保障力度。积极完善整合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现代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教育发展,按法定要求确保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办法,不断提高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积极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工作,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完善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收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和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预算监督体系,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预算管理机制。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改进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效率。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继续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做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实施工作,不断提高政府资金使用绩效。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两分两换”试点工作。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强政府资源资产性有偿使用收入的征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加强财税监督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审查,注重政策措施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工作规程,推进财税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健全财政资金有效监督管理机制,推进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工作。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完善项目全过程跟踪评审的监管和考核。加强会计监管力度,健全会计信用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规范财税秩序。规范涉税案件检查工作,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加强税收执法检查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