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政专题 > 品牌建设

金水桥——“两美”嘉兴幸福桥

文章来源:嘉兴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4日 14:52  |  点击数:

 

金水桥——“两美”嘉兴幸福桥
嘉兴市财政局、地税局“转型发展服务年”活动纪实
 
在嘉兴市区,活跃着这样一群财税人——他们时常往来于企业之间,频频现身于各写字楼内的商贸公司,在产业园区座谈会上,在村镇的工厂、小微企业的车间,也常常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财税人,以周到细致热情的服务,让企业主们感受着嘉兴财税的新风,也让一些身处经营困局的企业管理者们感受到了嘉兴财税人送来的帮助与温暖。
这些财税人,来自嘉兴市财税局“金水桥”品牌服务队。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嘉兴市财政地税局干部秉持金水桥服务理念,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为企业送服务、解政策、助发展,加班加点,穿梭奔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常态、新税风”。金水桥真正成了架通“两美”嘉兴的幸福桥。
 
品牌文化“动”起来
2015年,从嘉兴市财政地税局二分局始发的一趟趟“地税快车”专列,化为了秀洲区和经济开发区企业家们心头的春风,让分局干部职工收获了满满的赞誉。然而,在市财税局内部,二分局的“列车长、乘务员”们,却丝毫不敢自夸所取得的成绩。这是因为,“地税快车”仅仅是嘉兴市财政地税局2015年“金水桥”服务品牌41个子项目之一,一分局、支付中心、征管处、规费局等兄弟部门以及各县(市)财税局,他们面向企业与社会开展的服务活动同样有声有色,所收获的掌声也是丝毫不弱。
诞生于2014年的“金水桥”服务品牌,是嘉兴市财政地税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体制方面一个创新。它建立在“和谐财税”服务品牌及嘉兴财税“学习、服务、管理、发展、廉政、形象”六大品牌文化基础之上,从2008年起便渐具雏形。“金水桥”服务品牌的设计,综合考虑了财税系统部门特点、职能定位、嘉兴地域特点,以及财税文化建设既有成果等因素。金,寓意“财政”,铸就“金”字服务品牌,追求服务上的精益求精,同时也包含了财税部门实施的金财工程、金税工程,使财税服务方式、工作方法日益信息化、集约化;水,寓意“税收”,契合嘉兴“水乡”之意,水也指代人民群众,指财税部门服务滋润嘉兴、普惠民生;桥,寓意“连心桥”,意为在财税部门与人民群众间架设起一座连心桥,财税部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同时人民群众也支持财税部门的工作,双方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2015年开年之际,为更好地服务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嘉兴市财政地税局在进一步创建“金水桥”服务品牌活动中,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机关处室、基层单位、党群组织纷纷进行了品牌项目创建。此举意在通过创建品牌项目,推进该局的“转型发展服务年”活动,以持续的“比学赶超”和“创先争优”精神与劲头,在全局上下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模式,使财税各级组织的文化建设水平、服务工作能力和服务品牌意识得到持续的提升。
如何让“金水桥”这个财税机关的品牌文化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同?说到底,就是要让文化的内涵真正且全面地融入面向社会的服务中去。为在项目设计中贯彻好“服务”的宗旨,嘉兴市财政地税局各处室和基层单位的干部员工没少费脑子。他们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围绕年度工作重点,从企业和群众的需要出发,制订了详细的品牌项目实施方案。
2015年伊始,“阳光e支付”、“税立方”、“清风行”、“地税快车”、“和谐地税,阳光稽查”、“退畜洁源”、“结对帮扶,兴农富农——润农行”、“支持楼宇经济转型发展”等41个品牌子项目陆续启动。金水桥,由一个简单抽象的概念,化作了嘉兴财税人贯穿全年点点滴滴的行动。
 
倾情服务促发展
在嘉兴财税人看来,只要有心,“服务”的这篇文章只有开头,没有结尾。
对于税政一处、二处的工作人员来讲,“不落实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这句话,并不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在我市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文件出台后,他们立即依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积极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第一时间通过税企通平台、QQ群、微信等渠道向辖区纳税人传达了这一令他们振奋的消息。科室的税务干部利用夜学、午间休息等时间,组织集体学习,以便全面掌握并精确理解相关政策。
我市管辖的小型微利企业有14856户,其中盈利企业4401户,盈利面29.62%。落实新政策后,享受减免的企业有4401户,受益面达到了100%,共计减免税款2712.02万元。在新常态下,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负担,对小微企业、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对我市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302万元、减免房产税1108万元、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额354万元、研发费加计扣除所得额480万元,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使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等热门产业竞相入驻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了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
在退畜洁源方面,为使秀洲区新塍镇早日转变“低小散”传统养殖方式,最大力度地降低畜禽养殖污染,实现畜牧业减量提质,嘉兴市财政地税局农业处工作人员对新塍镇饮用水源保护地生猪退养转产转业项目所需资金进行了详细测算,并细化补助方案、资金落实,为镇政府解决了后顾之忧,帮助该镇提前超额完成了转产专业任务。
在“金水桥”项目的推进中,财税部门建立了服务群众常态机制,开展了“兼职驻点,全职服务”活动,选派出24名中层干部到市本级24个镇(街道)、乡村任党委委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5年的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中,嘉兴市财政地税局还开展了“倾情服务·非常满意”等主题活动,落实了46项涉税服务举措,梳理出158项便民服务事项,进一步便利了纳税人。
作为管理财政的部门,以经费支持民生实事的落实,也是重中之重。去年,我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在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双驱动下,嘉兴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同时,嘉兴市还提高了大病保险资金的统筹层次,补助标准提高了30%
2015年,市财税局加强了与报纸、电视、网站等地方主流媒体的合作,开办了《以事说税》、特别访谈等栏目,拓宽了服务宣传渠道,加大服务宣传力度。“金水桥”服务品牌创建项目之一的“创业光彩,纳税光荣”主题宣传活动中,通过嘉兴主流媒体,更多的人对嘉兴一大批极具活力的企业有了进一步了解,不仅营造出企业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也让企业主进一步强化了主动依法纳税的意识。去年,嘉兴地税等部门获得了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第一名。
 
“金水桥”畔嘉兴美
“金水桥”服务品牌项目的创建,各项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推进,让工作本就繁重的每一位财税人在去年都对“忙”这个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然而,辛劳中自有快乐。看到所属的单位在2015年底给这个城市交出的那份成绩单时,每个人霎时都将一年的辛劳从记忆中消除了。
回忆去年年初之时,对嘉兴财税人来说,摆在面前的是巨大的困难和考验:1月份,税收增长率仅仅0.6%,在全省11个地级城市排名第10;一季度,增长3.8%,全省排名最后。
开局不利,令嘉兴财税人倍感压力。与此同时,2015年,嘉兴市财政税收工作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没有哪年像这一年那样密集地推出众多的财税改革措施。更关键的是,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困难重重。
正是创建“金水桥”服务品牌项目,在潜移默化之中,为打破这种局面奠定了基础——全心服务,高效管理,成为做好““生财、聚财、用财”这三篇文章的核心理念。2015年,嘉兴市财政地税局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政策减收因素和“高基数”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以赴堵漏增收,到10月,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300亿元年度目标;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50.35亿元,增长7.1%。收入增幅排名从全省末位前移到第七名,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翻身仗。
2015年,嘉兴财税部门加大了对教育、科技等纳入GDP核算八项支出的投入,增长16.4%,全省排名第四,不仅高于全省平均,也大大高于7%左右的GDP总体增幅。此外,全市共减免各项税费97亿元,增长170%,通过“真金白银”的实惠,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全市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58亿元,支持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方百计地扶持企业。
2015年,我市加大了对嘉兴科技城、秀洲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平台的政策支持,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外贸转型等一系列财政政策,科技支出增长16%。同时,我市转变了财政支持方式,利用政府产业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业创新领域,全市各级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到59亿元,已投资项目27个,并带动社会资本196亿元。
在城市轻轨、污水处理、人防设施等领域,我市实施了24PPP项目,其中8个被列为省部级示范项目。在文化服务、居家养老、公共卫生等领域,我市推广了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的63个项目,总金额达到14亿元。
去年,嘉兴拿出财政性资金64亿元用于“五水共治”,6亿元用于“五气共治”,24亿元用于“三改一拆”、“公铁”沿线治理、交通治堵等。民生投入方面,我市2015年的民生支出达到330亿元,占比高达77.8%,位列全省第二,有力保障了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平安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凭借着嘉兴财税人的努力,我市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得到有力推动。嘉兴市财政地税局积极发挥财税改革在各项改革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参与了我市诸多改革制度的设计,并想方设法提供资金保障,帮助全市63个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目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面,市财税部门出台了推进财政支农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年“三农”支出近200亿元。在财税部门的推动下,我市还入围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获得中央财政12亿元专项补助。
2015年,我市调整了“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理顺了特定企业的收入关系,通过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市和区形成合力,提升了嘉兴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去年,“亩产税收”试点在嘉兴全面推开,通过税收差别化减免,倒逼企业节约用地,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了有力手段。
管财理财,离不开精打细算。去年,嘉兴市财政地税局通过细化管理,盘活了分散沉淀在部门间的存量资金40亿元。这笔资金,全部投入重点项目。在他们的努力下,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进一步推进,当年节约财务成本10亿元。此外,财政部门还出台了公款竞争性存放管理办法,实施63亿元财政资金招投标存放,获得近3亿元收益用于民生。内部挖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仅市级涉水项目一类,2015年就申请到上级补助17亿元。
“金水桥”文化,让我们生活的这片水乡更加生财、聚财,也让美丽嘉兴人用勤劳和汗水换来的财富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出更加科学的应用价值。建设美丽嘉兴,创造美好生活——金水桥连接的,是嘉兴的每一个人与“两美”嘉兴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