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财政局精准发力,多渠道开辟增收途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8.52亿元,比2018年增长1.93亿元,增速达到29%,172个村(社区)集体全部实现经常性收入超10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输血”质量。自2000年以来,以三年为一轮,每轮确定扶持对象和扶持政策,不断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到2017年已完成六轮扶持工作,累计扶持241个村,安排补助资金1.39亿元。2018年初,出台《海宁市第七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强村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第七轮强村项目29个,涉及全市161个村(社区),总投资约24.3亿元,预计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亿元。市财政已安排补助资金1.11亿元,镇财政按1:1配套补助。
二是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发展由市、镇(街道)统筹规划,突破镇域、村域限制,跨区域兴建的组团(抱团)项目,全年共实施飞地抱团项目25个,补助5620万元。其中,市级“飞地抱团”项目由全市59个村和海宁市经济开发区国资公司抱团建设,是全市参与抱团村数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飞地抱团”项目,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县级“飞地抱团”项目,抱团村每年可获得投资额10%的固定收益,平均每个村约70万元,其中重点扶持村90万元。目前,市级“飞地抱团”项目所有建筑已全部结顶,并完成首次固定收益发放,59个抱团村共获首次固定收益4170万元。
三是探索多渠道创收,激发“活血”创新。结合农业“两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农业设施大棚、粮食烘干、仓储等农业设施,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如斜桥镇乐农村等8个村通过实施省级现代农业项目,每年增加村收入190万元。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和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收入。三年来,农家乐及休闲旅游业共接待游客1081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7.37亿元。推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淘宝镇10个,淘宝村90个,成功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