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重点任务推进情况
(一)全力以赴降成本
全市企业税费减免超700亿元,当年新增超300亿元。落实落细中央和省各项减税政策,加大鼓励社会捐赠的税收优惠力度,增值税留抵应退尽退,全市新增减税249.91亿元。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及时出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减费政策,全市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89.65亿元。更大力度实施非税收入“减、免、缓”等优惠政策,全市财政执收非税收入减负12.60亿元。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性房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免收2、3、4月三个月租金,减免房租5.84亿元,惠及2.7万租户。
(二)全力以赴稳企业
落实我市稳企业稳经济发展“31条”、支持企业稳定发展“20条”等措施,全市新增惠企财政补助资金58.91亿元。在争取到中央、省直达补助资金19.24亿元的基础上,全市财政再添了把“旺火”,按省以上资金1.5倍进行配套,建立了总规模48.47亿元的惠企利民资金池,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困难,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财政金融打好“组合拳”,给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贷款主体最高40%的贴息,力度全省最大,小微企业贷款增长率全省第一。
(三)全力以赴稳外贸
深入实施“精准服务外贸企业行动”和稳外贸“22条”政策,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对我市外贸出口带来的冲击,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运转。全市安排外贸稳定发展资金4.42亿元,外贸出口增速从一季度的-7.6%提升到全年的7.9%,出口金额首次迈向3000亿大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提升至全省第三。
(四)全力以赴稳投资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24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具有乘数效应的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以最快速度抢抓专项债政策“窗口期”,推动形成重大项目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的滚动接续效应。2020年,全市争取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189亿元,超过2019年的2倍。其中,市本级争取新增债务限额68.05亿元,超过2019年的3倍,有力地保障了嘉兴机场、市区快速路等重大项目推进。
(五)全力以赴稳消费
全面实施消费新政,以数字消费为抓手加快消费恢复和扩容提质,制定促消费财政政策,全年发放消费券4.1亿元,拉动消费150亿以上。成功引进14家品牌浙江首店和区域总部入驻嘉兴。出台培育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意见,为我市培育高档次商圈、高品质步行街和新零售示范企业,争创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政策保障。
二、2021年度财政发展思路和举措
(一)支持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加强政策对接和研究谋划,不折不扣抓好政策落实,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结合经济运行变化,分类调整、有退有留、推动非常规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稳定市场预期,激发主体活力。完善并抓好直达机制落实,确保直达资金精准高效安全落地。积极争取并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早做好优质项目筛选和前期准备,确保债券资金下达后及时使用。
(二)支持建设科技人才强市
深入实施“双百双千”计划,逐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全市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大院名校战略合作,推进南湖实验室建设。支持培育创新主体,建设“高精尖”科技企业培育库。支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引领产业最优转型。支持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品牌,打造全球科创路演品牌。
(三)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围绕先进制造“555”产业和产业链导向,实施产业链精耕细作行动,在建链强链补链上拓展新空间。支持强化产业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化零为整”,推动经济功能区联动发展,形成高能级战略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相配套的平台支撑体系。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四)支持推进区域一体化
全面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名医到嘉”工程,打造长三角地区“医学高峰”,推动长三角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深入开展市域统筹,推进市域一体化改革试点。强化财政政策保障和资源要素衔接,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主城区引领、周边县市联动、全域融入”的发展格局,增强城市凝聚力。
(五)支持惠民工程建设
重点做好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等公立医院的改造提升,促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市殡仪馆整体迁建。支持南湖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高铁商务中心、航空物流中心四大功能中心建设。支持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突出高水准规划,注重城市单元设计与整体协调,加快未来社区布局建设。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举办“百项工程献礼建党百年”重大百年庆典活动。实施美丽城镇建设,支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六)支持改善民生福祉
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办好人民满意的品质教育。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改革,完善被征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就业品质提升工程。做精做细“大救助”保障体系,强化民生政策兜底。优化养老服务发展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提升智慧养老服务品质,提升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措施,持续支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