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阳市财政局以“县域医共体”为抓手,聚焦“首诊到社区、小病慢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服务一体化”的就医新格局,努力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让城乡居民享受普惠医疗。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从2017年的170万增长到2022年的296万,基层就诊率达70.62%,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县域就诊率超90%。
一是基层“补短板”,“家门口”看病便捷舒适。加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近三年累计安排资金17.25亿元,完成新中医院迁建、妇保保健楼、巍山医院新大楼建设等多个项目。全力打造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安排财政资金用于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力提升,目前基本形成人民医院为“核心”、横店和巍山医院为“两翼”、基层医疗机构托底的医疗布局,实现“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覆盖。推进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投入财政资金680余万元用于卫生室HIS系统改造,配齐基层医疗设备,有效缓解百姓开药难、就医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20家村卫生室规范化工作,规范化率达85.6%。
二是盘活“人才池”,破解“人才荒”激活内生力。改革医疗人才招聘制度,参与制定《东阳市医共体人才池建设管理办法》,打造“医共体人才池”,将各基层医疗单位独立招聘变为全市“统招统用”,新招录人员由医共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调配,在城区、山区进行轮转,调配优先满足山区和半山区乡镇医院的工作需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680万元,用于人才池建设及山区医疗人员补贴,山区工作可享受每月400元补贴,满5年可享受每月800元补贴,之后每年每月增加50元,极大调动基层医疗人员工作积极性。设立定向委培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人才定向培养,目前已培养大专、本科医学生50人。设立基层人才培训专项资金,用于基层现有在职医务人员学历提升、进修、培训、培养工作,其中全科医生业务能力模块化培训累计完成148期,培训学员2157人次。实行待遇留人政策,财政投入6800余万元在城区建设人才公寓,为纳入“人才池”专业人员无偿提供住房,同时开通医共体交通专线3条,实现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在基层工作,在城市安家”,累计吸引人才215名。
三是统筹“一盘棋”,推动城乡资源“无界限”管理。成立医共体管委会和医共体管理中心,市财政局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全市医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参与制定《关于推进城乡医疗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4家市级公立医院托管全市18家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一本账、一盘棋”管理机制,让全市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市医共体成立医疗、护理、检验等8个质控中心,每年给予补助30万元,按市级医院标准同质化推进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有效提升基层卫生院在影像、检验、心电诊断等方面水平。投入资金70余万元在HIS系统上建立覆盖城乡慢性病防控体系,将市级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生组建成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多学科交叉开展慢性病综合管理,变“单打独斗”为“组团战斗”。提高医护人员急症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使患者不错过救治“黄金时间”,目前累计救治急性胸痛病人800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