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嘉禾大地已处处涌动着进取发展的活力与干劲,大街小巷人流车流涌动,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重点项目施工现场热潮涌动,发展活力释放,城市加速重启,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
2022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迎难克难,坚定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保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以财政的“稳”和“进”全力托举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大船行稳致远,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
坚决果断保主体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经济基本盘,保市场主体就能“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市财政部门把稳住经济大盘摆在突出位置,用活用好一揽子财政稳经济政策,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全力保住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大盘。
“我们宁可牺牲短期财政收入,也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减负政策,挤出空间涵养财源税源,为发展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全年全口径减税降费333.5亿元,最快速度、最大力度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230亿元,规模全省第三。同时安排稳外贸资金4.3亿元,对企业出海抢单给予50%费用补助。税费红利“直达快享”,让企业减负前行“跑起来”。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刚于2月16日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嘉兴今年首家上市公司。而在去年疫情期间,中润光学的物料采购和供应链都曾一度受到影响,为此企业申报了工信专项资金,令企业负责人没想到的是,审核之后没多久,资金就到位了。这也得益于资金拨付流程的简化,财政资金拨至经信部门账户后,最多不超过3个工作日,即可兑现至企业。“这笔资金的快速拨付对我们疫情期间资金流转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中润光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惠企政策的“精准滴灌”为中润光学等企业在疫情期间缓解了“燃眉之急”。去年我市财政部门参与制定“稳经济40条”“纾困帮扶26条”“稳进提质15条”等“一揽子”惠企政策,进一步形成政策叠加合力。通过整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推进惠企政策线上兑付,全年兑付惠企政策资金218.4亿元。
同时充分释放财政工具“乘数效应”,把稳经济、保主体的各类财政工具充分调动起来,对冲周期性波动风险、释放经济发展潜能。向信保基金注资13亿元,撬动110亿普惠性领域在保余额,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担保增信。全市发放消费券4.3亿元,拉动各类消费88亿元,有效扩大内需、繁荣市场。
坚定不移保产业
位于嘉兴电商产业园的聚水潭嘉兴运营支持中心,开年就已经忙碌起来了,这里24小时不间断,为全国100多万电商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嘉兴电商产业园所在地是曾经的东栅工业园区,聚水潭园所在区域也从开始时一家经营不善的礼品生产企业,变成了多家小微文创企业驻地,得益于“腾笼换鸟”,这里实现了从工业园区到文创电商产业集聚区的蝶变。如今,嘉兴电商产业园正加速进入二次“腾笼换鸟”跃升期。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为了巩固智造强市“基本盘”,我市率先实施制造业“两化改造”,瞄准“数字赋能”和“节能降碳”两大赛道,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活力,统筹优化工信资金结构,超过70%资金用于企业“两化项目”。去年,嘉兴在浙江省范围第一个明确提出“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的1%以上作为‘腾笼换鸟’专项经费”要求,全年支出8.02亿元。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情况下,嘉兴依然将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全市科技支出增幅18.7%,达到46.2亿元,总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三。做优“平台载体”,落实新型研发机构补助12.3亿元,推进清华长三院、南湖实验室、北理工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做强“人才引擎”,落实人才专项资金16.3亿元,重点支持“精英引领计划”“优才计划”“550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
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2022年以来,嘉兴企业冲刺资本市场势头强劲,资本市场“嘉兴军团”正加速倍增式发展、裂变式扩张。 资本市场上,“嘉兴板块”更是气势如虹。嘉兴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到60家,总市值超7900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81家,位居浙江省第四。
资本市场“嘉兴军团”的背后,是财政资金的保障,为企业上市“加油助跑”。我市通过搭建完善覆盖全过程、面向各主体、鼓励多形式的“3个1000万”财政补助链条,为企业培育、股改、挂牌、上市提供全方位保驾护航。
来源: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