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政动态

幸福河湖——浙江财政支持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成果展示(一)

文章来源:省财政厅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4日 12:00  |  点击数: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不折不扣落实“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省财政厅联合省水利厅,以竞争性立项择优选择江河流域治理基础较好的22个地区开展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采用“绩效挂钩后补助”的方式安排幸福河湖省级补助资金1.7亿元,并统筹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资金用于试点建设。如今,2021年立项的第一批11个县市已全部完成建设,通过构建“安全、健康、宜居、智慧、富民”的区域幸福河湖网,形成财政助推河湖现代化治理新模式。现挑选部分案例成果,进行连载展示,供各地交流参考。

北仑区

近年来,北仑区财政局坚持统筹整合资金,强化财政投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幸福河湖试点”建设等契机,助力河湖建设从“安全”“美丽”“经济”向“幸福”汇流,先后支持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全省治水领域最高荣誉“大禹鼎”金鼎、入选“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

保障资金投入 构建安澜畅通的平安河湖

治水征途,长路漫漫。自2021年以来,北仑年均投入治水资金10亿元以上,大力支持岸坡整治、防洪排涝、岸线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多项工程。通过干流堤防封闭等措施,系统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构建“高标准的防洪(潮)减灾防护网”,实现由“条线”治理向全域治理提升。目前,北仑区主要人口、重要产业分布区域的防洪率达100%,基本形成“甬江干流江塘+外海沿线海塘”81.4千米防潮封闭体系。其中,甬江干流江塘北仑段长约12.7千米,现状防潮标准100年一遇,外海一线海塘全长68.7千米,现状防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

推进统筹联动 构建宜居宜业的美丽河湖

不断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聚集效应,年均安排“五水共治”专项资金5000万元,保障“污水零直排”、水生态环境提升等重点项目实施。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社会资本等多方联动,推进共建共享。积极拓展幸福河湖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创建小浃江、芦江大河等6条省级美丽河湖、7个水美乡镇。充分挖掘本地碶闸文化脉络,融入河岸景观等水文化载体建设,支持建成亲水活动圈132个、生态河埠头365座,助力北仑水文化保护与传承。

探索创新机制 构建绿色发展的共富河湖

积极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探索,联合多部门出台《北仑区岩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将治理成效与预算资金挂钩,激励上下游联防共治,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支持升级滨水产业带,依托梅山湾自然岸线和水景资源,助力打造“万人沙滩”等亲水景点,带动旅游业发展。通过废弃矿山改造水库,实现资源开发、矿地利用、生态保护“一举多赢”,实现绿色发展。建设幸福河湖试点以来,滨水产业带实现产值1.55亿元。

德清县

一村一溪一水景,一镇一河一风光,当人们漫步在德清水清岸绿、如诗如画、宜居宜赏的山水田园之间,生活的美好愿景和乡愁记忆得到寄予,幸福感油然而生。在这轻松写意、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画面后,德清县财政局全力统筹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支持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在两年的建设期内,全县完成幸福河湖试点县项目总投资6.45亿元,建成国家级示范河湖蠡山漾和东苕溪、洛舍漾、盘溪等8条省级美丽河湖、9条市级美丽河湖,连续8年获得全省水利综合考核优秀,跻身全省夺得“大禹鼎”金鼎2个县区之一。

水岸同治 打通河湖水系经纬网

统筹省级以上资金2.4亿元、累计配套地方财政资金1.05亿元,结合防洪、生态、景观、历史、文旅等需求,按照“三大区块、五个流域、六片水系”治理格局,支持水岸同治,治理河道55条、湖漾6个,完成生态护岸新建123.85km、改建14.5km、改建或加固堤防1.61km等,打通河、湖、湿地生态连接。同时,充分发挥河道线性特点和生态廊道优势,以水系为“经纬”,将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景区等串珠成链、连线成网,使河湖成为村镇的生态链、景观轴、休闲带、增长极,通过建立合理回报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3亿元。

水旅融合 奏响生态经济双重奏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支持在水生态价值挖掘、水旅融合、滨水产业带打造等方面进行探索,两年内成功助力申报盘溪等省级美丽河湖5条、洛舍镇等水美乡镇5个,支持打造网红堰坝、亲水节点50余处,实施半岛古镇保护开发项目3个等。此外,争取到省级莫干山国际乡村未来社区农综改项目,落实各级财政资金1.28亿元,有力促进沿河高新技术、文旅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水旅融合发展。2022 年,全县滨水产业带产值超30亿元,带动德清900余家“农家乐”“洋家乐”产业,切实让百姓享受到江南水乡的生态红利,促进农村和农民共富。

数字赋能 构建智慧水利新格局

持续推进河湖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支持构建水利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工作格局,运用遥感、GPS、互联网、无人机等本地优势产业技术,形成“治水一张图”大数据,搭建“水陆空”智能一体化的智慧河湖长体系。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80万元,支持在全省建立首个数字化公众护水平台并提升推广。落实与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挂钩的财政奖补政策,鼓励镇、街道创新推广公众护水形式。创新“绿水币”模式,建立“公众护水基金”,用“绿水币”奖励护水突出先进个人,并推出“绿水币”信用贷款,拓展使用途径,激发公众护水热情,营造全民护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