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椒江区财政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的嘱托,统筹安排资金,着眼“破茧大陈”,以提升大陈岛海洋生态文明为核心,坚持陆海统筹与修复管控,全力保障大环保、大生态、大民生建设,不断将生态环境建设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续写“红色垦荒”故事,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统筹财力保障 在工作节奏上按下“快进键”
争取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1.2亿元,安排地方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资金1.23亿元,集中优先支持砂质岸线修复、侵蚀岸线加固、生态廊道建设和植被修复等四项工程,以点带面实现全岛屿的综合治理。2022年,大陈岛获得省海洋(湾区)经济发展资金3315万元的支持。出台《椒江区蓝色海湾项目补助资金拨付管理实施办法》,确保资金有效、规范使用,加速推进大陈建设。争取市、区两级政府对大陈镇地方财政收入市、区两级财政所得部分全额返还,用于大陈开发建设,并对投资经营港口码头、公共交通、电力、水利,以及公共污水和垃圾处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国家重点扶持基础设施项目的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推进全域治理 在工作投入上下足“绣花功”
在全省首个“浙江省海洋开发与保护示范岛”的基础上,深耕海岛容貌保护、海岛环境提高和人居生活品质提升工作,安排资金10.36亿元,实施大陈岛海上花园项目,推进全岛景区化建设,打造临港新城滨海生态休闲场所,实现“生态+旅游”融合;支持建成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青少年教育、少年儿童夏令营基地和全国青垦文化论坛永久举办地等11个国家级、省市级教育基地,发展红色脉络,实现“生态+红色”融合;安排资金1.39亿元,实施大陈岛碳中和示范岛建设,用于改善海岛群众的人居环境,完成上、下大陈各一个日处理量3吨的减量化处理中心建设和全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实现“生态+民生”融合;推进大陈岛低(零)碳乡镇建设,保障世界首个低频输电示范工程顺利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成功制氢,实现“生态+产业”融合。
实践“两山”理念 在工作实效上交出“高分卷”
支持修复大陈岛海岸线的生态面貌,助力恢复海岛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海岸原生态风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财政资金投入效益:完成砂质岸线修复906米,侵蚀岸线防护加固2500米;完成3000米生态廊道建设以及1个栈桥、467米栈道、6个小型平台等系列工程;完成植被恢复83.67公顷,岛上森林覆盖率突破6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5平米以上。2022年,全岛实现旅游收入1.36亿元,较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实施前的2018年增长33.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36元,较2018年增长42.5%。2023年,安排资金400余万元,探索实施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数字化平台建设,获浙江日报头版等点赞。
做好发展引导 在政策辐射上谱好“共富曲”
积极争创大陈岛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园试点,探索海岛共富新模式。大力支持当地居民开办民宿和餐饮,目前全岛民宿已达45家,月游客量最大达8.24万人;以优质的水质环境吸引岛民回岛创业,助力推动“大陈黄鱼”金名片由特色化向品牌化升级,目前,大陈岛黄鱼授权养殖企业已有14家,年产量达7000余吨,产值达8亿元,占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二。深化数字赋能,支持打造“渔省心”海洋云仓,通过船舶定位、智能派单等技术,将船舶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进行高效处置,治理费用较传统模式降低约67%,入选省首批数改最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