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数据发布 > 财政信息

浙江省嘉兴市2022年度国有资产综合报告

文章来源:嘉兴财政局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9日 18:43  |  点击数: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反映我市2022年度企业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末,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6636.6亿元,负债总额10759.5亿元,所有者权益5877.1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5302.3亿元。市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5466.6亿元,负债总额3525.7亿元,所有者权益1940.9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738.3亿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末,全市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420.6亿元,负债总额1295.6亿元,所有者权益125.0亿元。市级资产总额1401.3亿元,负债总额1290.6亿元,所有者权益110.7亿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末,全市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额2346.6亿元,负债总额343.8亿元,净资产2002.8亿元。市级资产总额599.9亿元,负债总额87.0亿元,净资产512.9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末,全市国有土地面积142266公顷,水资源总量250100万立方米,国有乔木林蓄积43.3万立方米,海域总面积150433公顷,确权或备案的用海项目95宗,用海总面积8423.1公顷。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全市国资国企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着力承担好责任、发挥好功能、发展好企业,全力推动疫情防控与改革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1.全力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实施国资国企“七大攻坚行动”,聚焦担使命破难题、稳就业惠民生、扩大投资、深化改革等重点难点,落实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投资“压舱石”“助推器”作用,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速,市属国企完成投资189亿元,累计开工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嘉兴南站工程、市二院迁建、市域快速路射线等重大项目35个,拔钉清零6个地块,完成百花等3个地块搬迁。充分调动国企资源,全力防疫情保民生,实行水源水厂封闭管理,数字赋能交通防疫,全力保供保畅,稳定民生。统筹抓好国有房屋减租政策落地,完成全市减租2.9万户共计5.9亿元,其中市属国企完成减租3056户共计0.6亿元。

2.持续推动国资提质增效。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嘉兴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38项任务,基本实现了“三个明显成效”预期目标。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国企股改上市步伐,培育10家股改上市苗子企业。探索建立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全面推行集团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文旅集团、污水一体化公司实质运作,促进市、县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3.深化完善国资监管格局。健全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国企领导人员经营业绩考核力度,出台违规经营投资问题和线索移送办理工作规则。开展清欠账款等政策“回头看”和专项审计,完善资金竞争性存放制度。抓好国资运营监测分析系统开发,启动大额资金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监管提升效能,通过数字化改革,加强国企债务风险防控,出台债务风险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建立定期排摸、分析、通报、跟踪机制。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全市地方国有金融企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总体稳定,较好实现了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有力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1.深化金融改革力度。有序推进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改革工作,完成嘉兴市小微企业信保基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对嘉善、海盐、平湖三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整合工作,着力构建层级明确、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2022年,嘉兴银行增资扩股24.2亿元,及时补充核心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支持嘉兴银行打造“科创金融特色银行”,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业务及管理模式创新,打造相对特色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发展道路。

2.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开展全市金融企业财务快报、年报、绩效评价、产权登记等工作,及时掌握全市地方金融企业经营情况,防范风险,提高竞争能力。注重以管资本为主,不断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金融企业增资扩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制度规定,规范产权转让,防止国有金融资产流失。调整嘉兴银行的管理体制,将嘉兴银行纳入财政部门管理,由市财政局依法严格履行出资人职责,开展财务、薪酬及绩效、党建、重大事项等全面监管,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3.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国有金融企业市场定位更加清晰,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嘉兴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长投集团等地方金融企业充分发挥灵活、高效、面广的特色优势,加大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力度,精准输血服务实体经济。截至2022年末,嘉兴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8.6亿元,同比增长15.9%;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达165.0亿元,规模处于全省第一梯队;全市政府产业基金参与组建各类子基金78支,基金总规模545.0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988.1亿元。

4.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强化企业防范风险主体责任,加强风险源头控制,督促地方金融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切实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全年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嘉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1亿元,较年初增加0.7亿元,不良贷款率0.8%,拨备覆盖率584.6%,资产质量维持稳健向好态势。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全面贯彻国务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要求,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以加速盘活利用国有资产为主线,着力提升国有资产综合效益,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更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履职和提供公共服务需要。

1.盘活利用存量资产。深化房产集中分类处置,通过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全面完成房产分类处置,其中:186.8万平方米房产保留原单位,39.0万平方米房产划转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15.3万平方米房产划转国资公司统一经营,10.9万平方米房产下放基层管理使用,7.4万平方米房产按规定进行核实核销。加大资产调剂使用力度,建立政府公物仓,实行“线上+线下”“实体+虚拟”双轨运行模式。2022年,公物仓接收各类资产共596件,完成调剂30批次339件。推动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处置盘活204项低效无效资产,总账面价值0.5亿元。

2.夯实资产管理基础。开展全市公路资产、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等专项清查,摸清基础数据,全市管养公路共计8029.3公里,公路资产总账面价值1671.1亿元。全市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总数1.4万套、总建筑面积64.0万平方米、总账面价值22.9亿元。规范专项资产入账,全面做好水利基础设施资产入账工作,明晰公共基础设施入账主体,合理确定初始入账成本。建设嘉兴市资产数字化监管系统,多维度反映资产信息,运用地图信息系统,形象直观反映资产的区位、周边环境等信息。

3.助力民生事业发展。为落实疫情高效防控,市本级投入核酸检测基地建设0.6亿元,市属医院重症病床建设1.1亿元,方舱医院和亚定点医院建设及设备配置投入1.2亿元。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校舍面积1135.9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7.5%,固定资产总额原值为218.8亿元,较上年增长10.5%。疫情期间落实纾困帮扶,及时出台惠企政策,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共减免租金0.2亿元,减免率100%。

4.开展各类问题整改。针对预算绩效监督检查发现的资产管理问题,一一落实单位整改。推进解决房产确权等历史遗留问题,针对50.0%的房产存在无证现象,市财政局会同资规、建设、税务等部门联合集中开展房产权属登记。目前95.0%的房产已完成权属登记。全面落实审计问题整改,对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发现的资产管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全市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管理立足“稳进提质”总体要求,坚持规划引领,以数字化改革为手段,以提升市域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为抓手,扎实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质量保障、高效率利用、高效能治理,为嘉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1.深化国土空间发展蓝图。制订市域统筹方案,从总规层面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高质量划定“三区三线”,全市31个专项规划和25条空间控制线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获自然资源部推广应用。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嘉兴被确定为上海大都市圈专业性全球城市,沪苏嘉城际等10多个重要轨道交通项目列入近期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中心城区重要交通设施(一横一纵)交通详细规划》等重点规划。全面完成市域总体城市设计,率先全省印发中心城市建筑风貌导则和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统筹推进沪平盐线等重要市域铁路站点TOD规划。

2.有力保障自然资源要素。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导向,结合“三区三线”划定,积极向上争取105个项目列入省以上重点项目。全力向上争取指标支持,获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982.1公顷,争取跨市增减挂钩指标92.4公顷。提前超额完成嘉兴军民合用机场等15个省“百大项目”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稳步推进,全年供应土地3001.5公顷,其中工业用地993.8公顷,占出让总面积的64.8%,列全省第二。强化土地储备管理,实施储备面积83.1公顷,拨付资金24.4亿元,均创历年之最。加强用林用海保障,获省林地定额追加82公顷,保障建设用海68公顷,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严格遵守“三不准”,引导传化智慧港重大建设项目在存量围填海区域落地。

3.狠抓资源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全面构建“田长制”责任体系,获省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完成千亩方万亩方整治项目面积7426公顷。2022年全市共完成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4个,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720公顷。健全完善林长制责任体系,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警长2072名,11位市领导任市级林长。统筹优化陆海空间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编制《嘉兴市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海盐六里山矿地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取得采矿权证。

4.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国土空间治理改革,高质量完成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嘉兴节点建设,实现五大应用市县贯通,获评省级“最优场景”1个、“最佳节点”3个。创新打造耕地“两非”智控数字化场景,构建“人防+技防+协防”新机制,通过对耕地实时监管,实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发现更及时、认定更精准、处置更迅速,并成功列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还不够优化,国企主业不够突出,经营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国企发展承受较大压力,经营状况不佳,政策性亏损持续扩大,发展后劲不足,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三是人才发展基础还需夯实,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和各类专技、技能人才还比较缺乏。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规模体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信托等金融牌照稀缺,新型地方金融市场和组织发展较慢,新型金融业态匮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资本约束制约发展,嘉兴银行根据发展规划和经营实际,仍需准备新的资本补充渠道,以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但尚未建立资本金长期补充机制。三是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责仍分散在金融办、国资委等部门,实行多头管理,存在职责边界不清问题。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从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仍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二是日常管理不够规范,未定期清查盘点资产、已投入使用在建工程未转入固定资产、超标准配置资产等情况仍有发生。三是管理效能有待提升,公物仓资产规模偏小,资产调剂使用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四是数字化改革有待深化,资产云与一体化系统的财务核算模块、政采云、非税系统等缺乏连接机制。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一是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与集体土地征收数据统计制度不一致。二是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利用效率还不高,国有建设用地亩均产出与苏州、杭州相比差距较大,耕地保护压力较大。三是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仍面临多年来形成的体制不顺、法制滞后、机制单一等问题,与构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抓好国资管理体系重塑,优化布局结构,推进转型升级,突出主业,加快整合重组,形成以基础保障产业为主、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辅、涵盖六大产业板块的市属国资产业体系。积极盘活国企存量资产,突出房产、土地等重点,打破地域、层级、用途等限制,年内盘活存量资产不少于3亿元,“拔钉清零”不少于200亩,鼓励采取REIT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基础设施,住宅类、商业类房产出租率达到90%以上。抓好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五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实施国企瘦身强体专项行动,减少管理层级和人员,年内处置亏损及不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不少于15家,每家集团确定核心业务1-2个,培育业务1-2个。加强数字化改革,引进专业人才,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加快企业上市。处理好经营利润和资产总量、人员数量和国资职能、严格管控和风险防范的匹配关系。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多部门综合力量监督,强化国企内审作用。出台市属企业综合考核办法,推动国企分类考核,突出绩效考核导向。

(二)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快科创金融改革力度,出台我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相关办法,重点完善嘉兴银行、长投集团的管理制度,夯实政策基础,理顺管理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推进落实好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扩大对小微、“三农”的信贷有效供给,积极推动地方金融企业深化主业经营。强化地方国有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落实地方国有金融企业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明确部门监督职责,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加强审计、评估等外部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推进资产管理提质增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化。加强资产配置管理,强调资产配置以调剂方式优先。规范资产使用管理,优化房产出租流程。加大长期积压的待报废资产处置力度。全面做好资产清查工作,规范资产登记入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深化资产盘活专项行动,加快存量资产盘活,推进闲置房产下放基层,支持民生事业发展,加强对已划转国企的房产持续跟踪监督,落实“回头看”,提升资产效益。扩大公物仓资产规模和调剂覆盖面,加大办公用房统筹调配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做到集约节约使用。深化资产数字化改革,持续推进资产云平台3.0升级迭代和资产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加强资产云与预算管理一体化、政采云、非税收入等管理系统的融合互通,实现动态监管。落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全面接受人大监督,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以审促改,抓好对问题的整改。加强财会监督,落实财政部门财会监督主责。统筹各方监督力量,形成闭环监管体系,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四)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要抓好国土空间规划和落实,做到“保护优先,保障有力”。健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全面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计划实施,加快推进批准启用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抓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化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构建完善自然资源综合监管机制,严格自然资源执法监察,深化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常态化监管。着力提升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力向上争取各类指标,有序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力加大土地供应力度。注重推进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用而未尽土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精准打造自然资源数字空间基底,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高质量完成年度国土变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