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财政平衡压力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任务,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力度,认真执行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为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72亿元,增长1.1%,加上上级补助、增发国债、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1138.24亿元;支出836.01亿元,增长1.1%,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1101.17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37.07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36亿元,增长7.0%,加上上级补助、增发国债、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391.66亿元;支出261.1亿元,下降3.4%,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补助下级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376.63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15.03亿元。市本级(含经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02亿元,增长18.0%,加上上级补助、增发国债、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298.14亿元;支出139.84亿元,下降10.6%,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补助下级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285.91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12.23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68亿元,增长33.2%,加上上级补助、增发国债、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263.22亿元;支出108.45亿元,下降12.9%,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补助下级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251.92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11.3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50.65亿元,下降22.1%,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1015.86亿元;支出829.16亿元,下降6.4%,加上调出资金、债务还本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945.66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70.2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35.96亿元,下降28.9%,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332.93亿元;支出277.56亿元,下降1.8%,加上调出资金、债务还本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309.91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23.02亿元。市本级(含经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9.2亿元,下降37.9%,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253.58亿元;支出112.64亿元,下降18.0%,加上调出资金、债务还本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236.77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16.81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8.93亿元,下降17.6%,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235.67亿元;支出86.59亿元,下降6.7%,加上调出资金、债务还本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218.9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16.77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97亿元,增长125.8%,加上上级补助、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13.04亿元;支出6.03亿元,增长125.3%,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12.94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0.1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5亿元,下降7.3%,加上上级补助、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2.26亿元;支出0.12亿元,下降82.4%,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2.26亿元;收支相抵后结转结余1万元。市本级(含经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35.7%,加上上级补助、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1.26亿元;支出0.11亿元,下降83.4%,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1.26亿元;收支相抵后无结转结余。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3亿元,增长6.2%,加上上级补助、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合计0.31亿元;支出0.11亿元,增长217.6%,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合计0.31亿元;收支相抵后无结转结余。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93.82亿元,增长7.4%;支出260.48亿元,增长5.3%;当年收支结余33.34亿元,滚存结余384.53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27.17亿元,增长8.1%;支出198.24亿元,增长4.4%;当年收支结余28.93亿元,滚存结余342.26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全市上缴省统筹的职工养老、工伤、失业三个险种320.53亿元,其中市级上缴省统筹的职工养老、工伤、失业三个险种103.19亿元。全市滚存结余的社保风险准备金251.22亿元,其中市级滚存结余的社保风险准备金78.6亿元;按省规定2024年全市上解省支出责任67.23亿元,其中市级上解省支出责任15.65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4年全市政府债务限额为2401.2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09.34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791.89亿元),余额为2400.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09.0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791.83亿元)。市级政府债务限额为761.6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71.77亿元、专项债务限额589.9亿元),余额为761.3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71.51亿元、专项债务余额589.88亿元)。市本级(含经开)政府债务限额为343.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15.73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27.67亿元),余额为343.1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15.49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27.66亿元)。市本级政府债务限额为272.1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89.45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82.74亿元),余额为271.9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89.22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82.73亿元)。债务限额基本用足。
2024年全市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规模474.61亿元,当年政府债务还本71.87亿元(除再融资债券安排偿还外,按规定部分政府债务还本额度的10%需要地方财力偿还,当年地方财力安排6.53亿元)。市级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规模163.4亿元,当年政府债务还本18.1亿元(当年地方财力安排1.8亿元)。市本级(含经开)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规模60.53亿元,当年政府债务还本16亿元(当年地方财力安排1.5亿元)。市本级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规模47.82亿元,当年政府债务还本16亿元(当年地方财力安排1.5亿元)。
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均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符合预算法规定。政府债务风险指标控制在合理区间,债务风险可控。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债和增发国债列一般公共预算相关科目,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列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科目。
(六)2024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1.千方百计争取资源,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面对多重不利因素,靠前研究、主动谋划,系统落实一揽子政策,推动经济企稳。“两重”“两新”政策落地见效,全力争取“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68.6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6.6亿元,审核兑付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补贴资金11.2亿元,制定实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市级财政政策方案》27条政策,进一步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积极谋划债券项目,获得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74.61亿元,其中391.87亿元专项债券用于项目建设、占全省(不含宁波)的15.4%,位列第二。争取增发国债12.33亿元,主要用于城市防洪排涝、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等。全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1.8亿元,用于地下管网改造、产教融合、水环境生态治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获得中央奖补资金3亿元。争取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资金1.16亿元,全省第一。争取民航发展基金2.7亿元,支持嘉兴南湖机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本投入,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4.6亿元,支持嘉善片区绿色高质量发展,重点用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交通等领域。加强与省产业基金合作,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和省科创母基金(一期)省级资金到位8.1亿元,加快构建“135N”产业体系新格局。全市政府产业基金规模113.07亿元,实际到位69.43亿元,合作成立子基金71支,总规模566.86亿元,投资项目1111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2162.84亿元。
2.持续用足用好政策,引导带动有效投资。加强财政与产业、金融、科技等政策协调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集成实施“8+4”要素保障,全市共投入“8+4”政策资金461.7亿元,全省第三,占比9.2%,其中,市本级安排112.42亿元,较2023年增长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等八个重点领域,推动政策精准高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551”计划,多渠道筹集资金245亿元,支持全市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共81个、项目总投资1425.24亿元,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持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累计投入126亿元,保障嘉兴南湖机场工程顺利实施。累计投入162亿元,继续推进市区快速路网等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3亿元,加快推动鱼腥脑、浙北高等级、杭申线、湖嘉申二期等航道提升改造。累计投入104亿元,扎实推进枫南线、西塘线、通苏嘉甬等铁路项目建设。
3.充分发挥政策功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的形势下,努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切实增强经营主体生存和发展后劲,激发市场活力。严格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税收减免、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负295.7亿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财政科技投入64.6亿元,增长18.1%,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全市共投入2.6亿元用于制造业“两化”改造,加快提升数字化改造2.0水平覆盖率和重点用能企业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覆盖率。落实新型研发机构保障资金11.5亿元,注重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建设南湖实验室、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等高端创新载体。全面执行政府采购扶持政策,2024年,全市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106.31亿元。全市政府采购无感监测指标中,无纸化投标响应为100%,预付款比例为47.34%(全省第一),履约保证金比例为0.05%(全省第一)。
4.持之以恒统筹推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力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强化财政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累计投入城市建设管理资金26亿元以上,用于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老旧片区更新改造;支持中心城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入围全国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试点。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43.4亿元,推进高标准农田万亩方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田套合”率全省最高,加强粮食安全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省首位。积极向上争取中央及省级奖励资金1.79亿元,持续推进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全市投入11亿元,加强水生态修复,开展大气、土壤、固废污染防治和监测,支持碧水绕城绕镇绕村工程、改善空气质量、建设“无废城市”,深化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推动落实全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上下游河流生态互补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5.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保障群众可感可及。全市民生支出652.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民生保障有力。强化就业服务保障,落实就业服务资金4.77亿元,支持就业创业、技能型社会建设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连续五年新增就业青年大学生超10万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市财政补贴社保规模169亿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17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646元,全省第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市教育支出169亿元,增长3.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推进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快建设双溪高中、庆丰路高中和嘉兴高级中学,确保市区高中学位渡峰。持续推进嘉兴大学、嘉兴南湖学院、嘉职院等高校高质量发展。助力卫生健康事业提升,全市医疗卫生领域投入78亿元,支持浙大二院长三角嘉兴医院、市第二医院新院区、市第一医院二期建设,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协同发展,县域三级综合医院实现全覆盖。
6.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提升财政治理水平。积极落实人大监督要求,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及时回应人大代表关心关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县乡财政体制优化,提升基层财政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市与区的财权与事权划分,优化市区二环以内做地机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民生实事绩效评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安排基数观念,强化重大项目的预算审核,健全有保有压讲求绩效的预算分配机制,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完善支出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公物仓调剂力度,推动政府专项资金改革。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建立健全定期向人大专题报告制度,完善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巡视巡察的联动协同机制,深化代表审、专家审、机构审的预算监督管理体系。积极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开展基层财务问题整治、政府购买服务监督审核,加快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节约财政资金近15亿元。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办理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交办的财政预算相关议案、建议67件,满意率达100%。针对代表普遍关心的十大民生实事事项,安排财政资金35.7亿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2025年预算草案
(一)2025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2025年是“十四五”决胜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我市经济发展区位优、基础好、韧性强,经济呈企稳态势,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形势较2024年更为不确定。收入方面,房地产、制造业等重点税源行业增长放缓,外贸外资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重大政策、重点领域支出需求仍然较大,政府偿债压力巨大,财政腾挪空间有限。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难平衡特征更加明显。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刻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把握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内涵要求,打好财政政策的“组合拳”,更好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根据2025年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对2025年收支形势分析和预测,为保持财政收支平稳运行,2025年全市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防控财政风险,为嘉兴坚定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贡献财政力量。
(二)2025年重点财政收支政策
1.支持抢抓政策机遇,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抓住政策窗口期,主动向上争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政策集成,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高效承接中央一揽子政策。加速“两重”“两新”等政策落地,把握中央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领域机遇,紧盯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政策,力争额度40亿元以上。抓住我省专项债券“自审自发”试点契机,进一步谋深谋细谋实项目,力争额度不少于2024年。积极争取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力争借款总额200亿元,加快中心城区开发进度。二是“8+4”政策体系保量提效。全面对接、加力落实省8个重点领域政策包和4张要素保障清单,将人工智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纳入2025年政策体系,落实资金461亿元以上,迭代创新政策,不断提升政策落实的精度和效度,低效政策全面缩减,无效政策全面压减。三是助力政策协同发力。切实加强与税收、金融等其他政策协同,引导要素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全年为企业减负230亿元以上。完善“财政+担保”“财政+保险”“财政+信贷”模式,降低企业融资门槛、缓解融资难题,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助力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
2.支持提升科创能级,建设智造创新强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优化资金投向投量,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改进资金兑付方式,提高资金兑付效率。一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夯实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创平台建设,加大科创走廊、创新载体等投入。发挥高端装备产业基金、科创母基金等撬动作用,目标完成科创领域项目投资48.4亿元,着力培育耐心资本,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二是聚力产业提质增效。持续聚焦“智造创新强市”,全市安排7亿元,加快“两化”改造提速步伐,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传承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发展未来产业,奋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高点;支持做强优质企业群体,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迭代设备更新储备项目清单,支持优质项目向上争取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再贷款等增量政策。三是全力保障聚才引才。健全完善引才、育才经费保障机制,安排14亿元支持“星耀南湖”、省海外引才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助力产教融合发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适配企业需求,科技创新攻关紧扣产业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发挥科创人才集团服务作用,投入运营配建人才房不少于300套,服务用人单位不少于8300家,提供人力资源综合服务15万人次以上。
3.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促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消费扩量提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做好“两重”项目谋划推进,支持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长江沿线高质量绿色融合发展等多个领域。计划统筹资金247亿元,保障全市78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超1200亿元,支持交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力促进消费。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从需求侧发力,推动消费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动力。落实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三是支持高水平开放。全市安排3亿元,进一步培育外贸新兴动能,全力稳住传统市场,匹配新兴市场,大力发展数字服务贸易。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大力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等开放平台能级,深入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和扩区建设。
4.支持交通强市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财政要素统筹保障能力,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以交通一体化助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一是加快“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建设。安排110亿元支持市区快速路道路网工程、嘉兴南湖机场、通苏嘉甬铁路等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安排6亿元支持杭申线和湖嘉申二期等航道类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二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改革举措落地。安排资金7.95亿元,全力推进祥符荡创新中心建设等重点任务落地。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支持,全面提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赋能加速首位战略实施。三是支持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全市安排2亿元,全面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加快亚太路科技创新带建设,参与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推动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建设,助力同位素标准厂房与核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建成投运;推进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建设,谋划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科技绿洲三期项目。
5.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打造高水平美丽嘉兴。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优化资金资源的整合统筹,聚焦强城、兴村、融合,持续推进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主城区与特色城镇协同建设。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投入21亿元,用于城中村、危房改造,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提升。持续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支持特色风貌镇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功能、环境面貌,更好发挥镇连接城市与乡村纽带作用。二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全市比例不低于10%,提升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一块地”涉田财政资金集成改革,推进涉“地”资金统筹优化,力争全市授信额度不少于200亿元。三是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继续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开展水生态修复,争创全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力争中央资金12亿元。
6.支持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高财政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过好日子。一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安排教育支出172亿元,加强教育资源统筹,优化顶层设计,调整市本级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高等教育财政保障激励机制。二是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运用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着力促进就业创业,重点支持拓展就业渠道、保障重点人群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兜底帮扶。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财政补贴社保规模180亿元,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平稳运行,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打造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嘉兴样板。四是促进人口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安排资金25亿元,用于提升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改善公立医院基础设施,推动“三医”联动集成高效、贯通协同。落实人口生育政策,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成本,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五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排公共文体支出15亿元,推动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亚洲马拉松锦标赛。
(三)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44.86亿元,增长1.0%,加上上级补助、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983.37亿元;支出预算为805.7亿元,下降3.6%,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援助其他地区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983.37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189.3亿元,下降5.0%,加上上级补助、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309.09亿元;支出预算为258.08亿元,下降1.2%,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补助下级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309.09亿元。市本级(含经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73.77亿元,下降12.2%,加上上级补助、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237.82亿元;支出预算为147.32亿元,增长5.3%,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补助下级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237.82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26.5亿元,下降29.7%,加上上级补助、一般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210.08亿元;支出预算为114.46亿元,较上年增长5.5%,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补助下级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210.08亿元。市本级支出重点主要是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
(四)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405.18亿元,下降10.1%,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749.1亿元;支出预算为623.59亿元,下降24.8%,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749.1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133.3亿元,下降2.0%,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276.34亿元;支出预算为250.44亿元,下降9.8%,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276.34亿元。市本级(含经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61.33亿元,下降11.4%,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187.83亿元;支出预算为106.31亿元,下降5.6%,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187.83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49.97亿元,增长2.1%,加上上级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调入资金以及上年结转结余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175.7亿元;支出预算为84.79亿元,下降2.1%,加上上解上级、债务还本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175.7亿元。根据政府性基金“列收列支”原则,相应安排支出预算,重点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五)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10.72亿元,下降17.3%,加上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10.84亿元;支出预算为4.99亿元,下降17.3%,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10.84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1.68亿元,下降25.6%,加上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1.69亿元;支出预算为0.09亿元,下降21.9%,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1.69亿元。市本级(含经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0.67亿元,下降46.3%,加上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0.68亿元;支出预算为0.08亿元,下降23.7%,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0.68亿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0.27亿元,下降10.7%,加上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收入预算合计0.28亿元;支出预算为0.08亿元,下降24.0%,加上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支出预算合计0.28亿元。
(六)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303.23亿元,增长3.2%,支出预算为278.18亿元,增长6.8%,当年收支结余25.05亿元,滚存结余409.58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236.31亿元,增长4.0%,支出预算为212.56亿元,增长7.2%,当年收支结余23.75亿元,滚存结余366.01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全市预计上缴省统筹的职工养老、工伤、失业三个险种334.37亿元,其中市级预计上缴省统筹的职工养老、工伤、失业三个险种106.65亿元。
(七)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
2025年1月,省政府提前下达我市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7.0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亿元、专项债券173.05亿元)。剩余额度尚未明确,将与相关部门积极谋划项目,力争各类债券额度不低于2024年。2025年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待省政府下达后,再依法编制调整预算方案(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
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市本级预算草案前,可安排一些必要必须的支出。2025年1月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31亿元,主要用于基本支出、社会保障、交通建设等方面。
三、扎实做好2025年财政改革和预算管理工作
(一)以更广的视野,深化财政统筹,进一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争足用好中央政策,积极涵养、培育税源财源,强化收入预判研究,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拓展财政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夯实财力基础,推动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纵深推进财政性资源统筹,统一预算分配权,将部门取得的各类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提高预算完整性。强化“四本”预算统筹,加强本级预算与上级补助的整合力度,推动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将市属国资公司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修订完善收益收缴管理机制,提升国资监管水平。持续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强化“资金、资产、资源、资本”统筹,注重发挥公物仓作用,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加强跨周期统筹,健全跨年度的滚动预算平衡机制,强化中期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建立有限财政资源与多元政策目标匹配机制,提高财政保障落实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
(二)以更高的站位,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提升财政治理水平。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建设,更好发挥财政在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健全预算分级保障机制,优先保障落实“三保”、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重点保障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前移财政工作、政策、研究端口,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配合、协同联动,提升政策效能。进一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按照实事求是原则,保障部门正常履职需要,重点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规范委托业务费、劳务费等服务外包行为,持续完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深化政府专项资金改革,扩大因素法分配比重,提高区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稳妥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市区事权关系,规范市区共同事权分担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
(三)以更严的思路,深化财会监督,进一步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研究完善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制度,坚决防止过高承诺、过度保障。树牢绩效理念,扩面深化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完善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绩效公开和绩效结果应用。合理确定“三保”范围标准,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健全基层财政运行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政府债务“借、用、管、还”闭环管理,健全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体系,建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长效机制,强化对专项债券对应项目所形成收益与资产的管理。加强社保风险防控,多渠道筹措社保风险准备金。强化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逐步实现政府专项资金全生命周期可查、可溯、可预警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完善“大监督”格局,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监督,加大重点领域监督力度,持续推进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同、相互赋能,提升财会监督威慑力。
各位代表!2025年,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六干争先、狠抓落实,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