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财政局聚焦“源头治理、陆海统筹、人工修复、自然恢复”,全力支持实施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3.2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补助2.5亿元,累计修复沙滩岸线3500米、整治海岸线11.41千米、清淤195.4万立方米、修复滨海湿地188.82公顷,显著提升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陆海统筹 系统治理 分类施策“促整体”
全程锚定“全域生态提升”目标,安排资金1.21亿元,重点支持泗礁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完成沿线污染企业转移及厂房拆整,助力消除工业废水直排隐患,支持实施污水处理厂排海口迁建工程,新建排放管道3.5公里,直排尾水量较改造前减少60%,完成11.41公里岸线整治,配套建设亲海步道2.8公里。安排财政资金1.32亿元,用于基湖沙滩补沙及海湾清淤,增强水体交换能力,沙滩宽度平均增加20米。
技术创新 因地制宜 攻关破难“保效果”
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助力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在国内首次提出生物附着床、生态岩池和高滩植被种植池的直立海堤上中下立体生态结构设计,成功解决直立海堤生态性差的难题,目前已在全县3.2千米直立海堤推广应用。安排资金0.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2亿元,支持实施传统泡沫浮球全域替换工程,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累计替换环保浮球218万个,以10%的自然淘汰比例计算,每年可直接减少210吨、17000立方米的废弃白色泡沫产生,成为全国海洋微塑料治理优秀案例。
数字赋能 动态跟踪 资金使用“精准化”
通过科学规划、精准分配和严格监管,实现财政资金高效利用。创新资金整合机制,统筹中央、省级及地方财政资金,联合企业及渔民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将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优先保障,细化项目支出标准,确保资金精准投向生态护岸建设、海湾清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领域。建立动态监管体系,依托数字化平台对资金流向、项目进度、生态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将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与财政资金分配挂钩,形成“投入—产出—反馈”闭环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用得准、管得住、见实效”。